F1輪胎規則詳解:輪胎配方、強制輪胎和進站要求
賽車知識與指南 11月17日
1. 輪胎策略的重要性簡介
輪胎是F1賽車中最具影響力的性能因素之一。它們決定了抓地力、耐久性和溫度特性——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單圈時間和比賽策略。由於輪胎磨損會因車手風格、賽車設計和賽道表面而異,輪胎規則增加了策略深度,並迫使車隊在性能、耐用性和進站時機之間取得平衡。
2. 乾胎配方(C0-C5)
倍耐力為本賽季提供六種光頭胎配方,分別標記為C0(最硬)至C5(最軟)。每個比賽週末都會提供三種輪胎,分別標示為:
-
硬胎(白)
-
中性胎(黃色)
-
軟胎(紅色)
特性:
- 硬胎(C0-C2 範圍):
耐用,抓地力較弱,升溫較慢,適合高溫賽道或長距離行駛。
- 中性胎(C2-C4 範圍):
兼顧靈活性,通常是首選的比賽輪胎。
- 軟胎(C3-C5 範圍):
抓地力最強,圈速最快,但壽命較短,磨損也更嚴重。
輪胎配方的選擇取決於賽道的具體需求(磨損、彎道負荷、溫度)。
3. 半雨胎與雨胎
倍耐力為濕地賽道提供:
- 半雨胎(綠色):
適用於小雨、潮濕賽道或逐漸乾燥的賽道條件。排水性能良好,但抓地力適中。
- 全雨胎(藍色):
深溝槽設計,適用於暴雨及積水路面。每秒可排出大量積水,但在逐漸變乾的賽道上速度會顯著降低。
與光頭胎不同,雨胎沒有強制使用週期-其使用完全取決於天氣狀況。
4. 強制輪胎規則
在乾地比賽中,規則要求:
-
比賽中必須使用至少兩種不同的乾地配方。
-
車手必須使用他們選擇的任何配方起跑(舊的“Q2輪胎規則”已被取消)。
-
**強製配方分配:**國際汽聯可能會為特定賽段指定所需的輪胎(例如,衝刺賽規則)。
如果比賽被宣佈為雨地,則強制使用兩種配方的規則將被取消。
5. 進站要求和輪胎使用
乾燥路面比賽需要一次強制進站,因為使用兩種乾地輪胎配方至少需要更換一次輪胎。
其他使用規則:
-
車隊必須在練習賽後歸還指定的輪胎組,從而減少週末的輪胎庫存。
-
最低胎壓和最大外傾角限制了賽車的調校。
-
在安全車或紅旗情況下,更換輪胎的機會可能會顯著改變策略。
由於不同賽道的進站時間損失各不相同(通常為 18-25 秒),因此進站時機至關重要。
6. 安全車與虛擬安全車的作用
中立化對輪胎策略有顯著的影響:
安全車 (SC)
-
由於賽車行駛速度較慢,因此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行進站。
-
如果車隊獲得免費機會,可以將一停策略改為兩停策略。
-
可以透過減少比賽速度下的圈數來節省輪胎磨損。
虛擬安全車 (VSC)
- 減少進站損失,但不如安全車 (SC) 有效。
- 通常用於伺機在策略上「抵消」對手。
一次時機恰當的黃旗可以彌補對手在綠旗下進站時損失的幾秒鐘。
7. 輪胎磨損如何影響策略
輪胎磨損決定:
-
單圈長度(每條輪胎可以行駛的時間)
-
比賽速度曲線(單圈時間是平穩還是下降)
-
最佳進站視窗
-
提前/延遲進站的可能性
磨損類型:
-
熱磨損: 輪胎過熱並失去抓地力。常見於高溫比賽和高能量彎道。
-
磨損: 粗糙賽道上橡膠的物理損耗。
-
顆粒化: 橡膠堆積,暫時降低抓地力。
-
起泡: 內部過熱導致表面起泡。
車隊會在週末前模擬輪胎損耗,但實際情況往往迫使車隊即時調整策略。
8. 策略範例
一停策略(硬胎 → 中性胎)
- 常見於低損耗賽道。
- 優先考慮賽道位置和輪胎保護。
兩停策略(中性胎 → 硬胎 → 中性胎)
- 用於輪胎損耗高的賽道。
- 能夠利用更新的輪胎實現更激進的節奏。
軟胎先行冒險策略(軟胎 → 中性胎 → 中性胎)
- 高風險起步,以爭取賽道位置。
- 適用於超車困難的賽道。
混合路況下半雨胎到光頭胎的轉換
- 由於抓地力變化劇烈,轉換時機至關重要。
- 第一位換上光頭胎的車手可以比使用錯誤輪胎的競爭對手快 5-10 秒。
9. 總結
輪胎規則塑造了 F1 的整個競爭格局。
-
乾地比賽需要多種輪胎配方,並且至少需要一次進站。
-
光頭胎(C0-C5)、半雨胎和雨胎的性能窗口各不相同。
-
安全車、輪胎衰減模式和賽道狀況都會對比賽策略產生深遠影響。
掌握輪胎的使用是現代 F1 比賽表現的基石——而且往往是勝負的關鍵。